网购的水果到底比实体店好在哪里呀?(价格与种类)

入秋以来,水果价格依然坚挺,所以不少市民纷纷舍弃线下商店转而投入网购平台的“怀抱”。为迎合顾客,电商们推出预售再发货、果园实拍、第二件半价等促销方式,更让消费者心动不已,然而人们发现,下单时满怀期待,收货时却有些糟心,坏果、缺斤少两、果实不成熟等问题让不少人的网购体验打了折扣。

对此江苏云港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提醒市民,水果虽然属于鲜活易腐的商品,不能“七天无理由退货”,但若存在违约、欺诈等情况,消费者依然可以要求商家退款和赔偿。

种类多优惠大网购水果受青睐

“红啤梨32.8元5斤,现在只要27.8元,人参果5斤仅要16.8元……”近日,记者打开一些电商网站,发现各种水果正在促销热卖,由于价格低、品种多,网购水果越来越受追捧。

因家人爱吃水果,市民曹女士隔三岔五就要去水果店采购一番,可是坚挺的水果价格每次都能让她吐槽好久:“买一个哈密瓜、两个红心火龙果、一斤冬枣、两三个桃子,五六十元钱就没了,现在水果真贵,我家一个月光买水果就要花近千元钱。后来听朋友说网购水果能便宜些,我便试着买了些冬枣、猕猴桃、柿子等水果,每样都是5斤装或者10斤装的,用上店铺发的优惠券,最后只需要付80多元,确实比水果店便宜多了。”

此外,网购水果快捷、便利的特性也吸引了不少上班族。“我们平时上班很忙,小区周边只有一家生活超市,里面的水果品种很有限,所以我就在网上下单,两三天就能收到货,确实很便利。”家住港城一品小区的李女士说。

网购的果子到货后打开全傻眼

便利、实惠确实是网购水果的好处,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不少麻烦。记者在采访中有不少市民抱怨,网购水果质量、保鲜都是大问题。

市民张女士经常在网上购买猕猴桃,虽然价格实惠但也让人不省心:“首先是分量不足,我买的10斤装的果子,连着箱子称是10斤,可光是外包装就有1斤重,果子重量要轻很多。我先前还买过一箱雪莲果,打开箱子一看,雪莲果上带着不少泥土,等我把果子擦干净后再称,发现足足少了1斤。”

除了分量不足,市民在网购时还收到了不少坏果。市民李先生前不久网购了一盒山竹,第二天拿货后发现6个果子坏了3个,虽然商家事后也赔偿了一些损失,但他的消费体验还是受到了影响。

“这个果子也太小了……”看到网购到货的猕猴桃,张女士发觉又进坑了,“这家网店5斤装的猕猴桃,大果比小果一箱要贵10元,他们称猕猴桃一个有80~100克,可是我收到的猕猴桃个头都太小了,都能一口吞一个了,而且坏果还挺多,能吃的没有多少。可你看网店促销图片里的猕猴桃比鸡蛋还大,鲜嫩多汁……网购还是得看仔细了,得货比三家、精挑细选啊。”

水果箱中夹带“福利”实则另有企图

网购水果看不到实物,很多人都是挑选促销图片拍得靓丽养眼的商家下单,同时也会参考店铺的买家评价。

“别扔啊,上面写着‘好评返1元’呢!”看到丈夫拆完水果包装后准备将箱子中的一张卡片丢掉,张女士立马上前阻止。这张卡片是什么呢?

“很多店都这么干,受交易系统规定的影响,不少店铺不会在交易时要求买家给好评,他们会在箱子中放一张卡片,让买家通过微信联系他们,给好评返现金。”张女士说,“所以很多网店商品下方的评价都是商家通过‘返现’的方式向买家买的。”

曹女士今年在同一家网店下单买了几次水果后,也被卖家要去了微信号:“她说加我微信后会给我返现,我便通过了她的好友申请。随后卖家给我发来了评语和图片,让我发在买家评论区给好评。我之前在她家买过蛋黄果,他们发来的图片和视频拍得并不专业,也没有美颜精修,但果子明显比实物大,而且表皮颜色比我收到的好,看上去很不错。我随后按卖家要求发了好评,他们很快通过微信给了我返现。本以为事情已经完了,谁知过了一个星期,他们又给我发消息,让我给另外一种水果好评,让我不堪其扰。此时我意识到,网店的所有买家好评不能全当真,消费者下单的时候还是要仔细甄别。”

网购水果还需理性消费

“水果与其他商品不同,容易腐烂变质,消费者在面对商家令人眼花缭乱的促销宣传时,一定要综合考虑,坚持理性消费。”市消保委的工作人员说,“水果是季节性产品,刚上市售价肯定高一些,不少网店通过预售的方式以低价吸引消费者,而他们发货时,水果的价格已经跌了,消费者自认为淘到了低价水果,实际上等消费者收货时,水果的价钱已经降得比预售价低多了。”

市消保委提醒消费者,购买商品时应该尽量选择正规专业的电商平台,避免出现纠纷后维权困难。消费者最好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购买商品,货比三家,不被超低折扣迷惑,避免盲目冲动消费。购物时应注意保留宣传网页、订货单、发货凭证、发票以及与商家的聊天记录等证据,以便日后维权。

那么,网购的水果质量让人糟心怎么办?

江苏云港律师事务所的律师陈家港表示,水果虽然属于鲜活易腐商品,不适用“七天无理由退货”,但若存在违约、欺诈等情况,消费者依然可以要求商家退款赔偿。“网购平台是电子商务规则的制定者,平台内商家如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,平台应该按照规则对商家采取屏蔽、断开链接等手段管理,如果平台不作为,消费者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或向法院提起诉讼。”陈家港说。

发表评论

登录后才能评论